小太平鳥(Japanese Waxing)在香港是非常稀有的冬候鳥,每次只逗留一兩天時間。可是今個春季,竟然有一隻或是迷途的小太平鳥在獅子會逗留了一段長時間,吸引了全香港的鳥友關注。
牠的活動範圍仍然布滿大量美味的果子,是不是這原因使牠不願北上?
5-6月是棕腹杜鵑(Hodgson’s hawk Cuckoo)過境的高峰期,在林中不時也會聽到清脆其‘Wee Wit’的叫聲,不過通常聽聲不見影,拍攝到牠絕對需要一點運氣。
獅子會的鳳頭鷹(Crested Goshawk)相信是留鳥,一年四季在這裏都會見到牠。
這裏的朱背啄花鳥(Scarlet-back Flowerpecker)近日非常活躍,難得這一隻雄鳥突然跳到我眼前就拍下牠吧!
上期因為篇幅太長所以沒有介紹上月見到的水鳥,其實香港看水鳥的地方不只在米埔和新界北的魚塘,無論在那一區,只要在沿岸,有泥灘的地方就會有水鳥停留。雖然今季沒有遇到很稀有的品種,可幸的是每次出動都有收穫,還可以近距離觀察,現在就介紹一下。
雖然交通很不方便,大嶼山南部卻是看水鳥的好地方,我從未如此近距離看過翻石鷸(Ruddy Turnstone),其中一隻有繁殖羽,鮮艷的羽毛顏色層次比很多林鳥還要漂亮。
另一種我很喜愛的鴴鷸是三趾濱鷸(Sanderling),其形象截然不同,白色造型代表高貴和純潔。
當日同時出現鐵咀沙鴴(Greater Sand Plover)和蒙古沙鴴(Lesser Sand Plover)走在一起,像我這些不常看鴴鷸的觀鳥人,如果單獨一隻出現是很難辨認的,但在有比較之下就容易得多了。
鐵咀沙鴴大隻少少,咀較大而長,常常都企得很直。
蒙古沙鴴體型較細,相對頭細咀短,頸帶有黑邊。
灰尾飄鷸(Grey-tailed Tattler)在春季通常是最遲來的鴴鷸。
當日有單獨一隻反咀鷸(Terek Sanpiper)混在一群灰尾飄鷸中活動,牠的咀較長而向上彎,腳較為短少,看起來行動有少少滑稽。
在沙灘外的礁石,居住了為數不少的大中小白鷺,當中發現有兩隻是稀有過境的黃咀白鷺(Chinese Egret),在以下相片中分別是第一隻和第五隻。
三年沒有見到牠們了,所以我留下來觀察多一會且盼望牠們會否飛近。
貝澳和水口都擁有一大片濕地,適合田鳥棲息,間中會有些意外驚喜,一隻紅胸秧雞(Ruddy-breasted Crake)就在小水池中覓食。
濕地中有很多原居民:水牛,牛背鷺(Cattle Egret)最喜歡就是幫牠們清潔身體。
四月尾其中一天去了新田觀鳥,差不多全部魚塘已經灌水,只剩下一個乾濕塘可以留下鳥兒,而以下大部份鴴鷸都是在這兒拍到的。
當中最多的是紅頸濱鷸(Red-necked Stint),當天看到的大部份都有繁殖羽。
體型和牠們相近,黃色腳的是長趾濱鷸(Long-toed Stint)。
體型大一點,有林鷸(Wood Sandpiper)、彎咀濱鷸(Curlew Sandpiper)和尖尾濱鷸 (Sharp-tailed Sandpiper)。
體型再大一點,少有遇到不怕人的青腳鷸(Common Greenshank)。
蒲台島近沙灘一帶也常有鴴鷸到訪,除了常見的磯鷸(Common Sandpiper)外,
間中也有些不速之客單獨停留,繼上個月的非繁殖羽紅頸濱鷸後,5月頭來了一隻中杓鷸(Whimbrel)。
蒲台島仍然有新到的林鳥,稀有的嘰喳柳鶯(Common Chiffchaff)再一次到訪,逗留了大約一星期,這一個個體頭部最初有輕微腫脹,最後見牠時好像已經痊愈了。
紫綬帶(Japanese paradise Flycatcher)和黃胸鵐(Yellow-breasted Bunting)是兩種常見的春候鳥,可是今年我要等到5月才首次遇到牠們。
島上還有較少在蒲台出現的海南藍仙鶲(Hainan Blue Flycatcher)和非常遲來的普通朱雀(Common Rosefinch)。
蒲台島近期多了季尾三寶,分別是紅尾伯勞(Brown Shrike)、灰紋鶲(Grey-streaked Flycatcher)和極北柳鶯(Arctic Warbler)。
五月仍然有些猛禽到訪島上,分別有灰面鵟鷹(Grey-faced Buzzard)、赤腹鷹(Chinese Sparrowhawk)和游隼(Peregrine Falcon)。
燕鷗開始回歸了,天后廟和碼頭對出有鬚浮鷗(Whiskered Tern)和黑枕燕鷗(Black-naped Tern)在捉魚食。
如果仍想找春候鳥,便要好好把握最後機會。
你好 Peter兄,耐唔耐會見你會行大欖郊野公園,請問可以分享一下你路線嗎?
回覆刪除